全部商品分类
李云涛:画有诗意 学无止境

淘文宝 / 2018-03-12

   “津派国画”崛起于清末民初,彼时,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和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,正在天津这座国际都会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反应。张兆祥、李叔同、徐世昌等书画巨匠为“津派国画”奠定了扎实的传统基础,孙其峰、王学仲等实力派画家也成为强劲的后继力量。历代津派画家重传统的同时,还主动汲取西方绘画和中国民间艺术的优长,使“津派国画”逐渐形成了雅俗共赏、兼容并蓄的成熟品貌。当下,津派画家亦是才人辈出。天津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李云涛,不仅画笔之下津味儿浓厚,更是从心性上承袭了津派画家的不骄不躁、笃实好学。

  津派国画“鲜”力量

  “天接云涛连晓雾”,浪漫的梦中痴语寄托着对理想世界无限的向往。李云涛的父亲李守仝本就是位山水画家,所以借古诗词为李云涛起名。由此,李云涛便和诗境画意结下了不解之缘,他说父亲自有一种“万事由天莫强求,何需苦苦用机谋”的豁达胸襟,对子女的教育更是无为而治。“无为而治不是不治。”李云涛并没有因为父亲顺其自然的态度而漠视其用心。他认为,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与两个要点息息相关:兴趣、灵魂。而父亲则为他敞开了培养兴趣的第一扇大门。

  对从小就接触绘画艺术的李云涛来说,走进天津美术学院,开启学院派绘画学习之路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。“前辈们执着坚守着传统功力和文化意蕴,从不自诩大师,少有控制欲,这为后学者开创了自由的学习环境。”天津美院“强其骨,弱其志”的教学态度,让李云涛受益无穷。

  走出校园,兴趣不再是前行的唯一动力,渴望触及灵魂的李云涛开始封闭自我,韬光养晦。“过度的融合就意味着灭亡。正如千年前,相对封闭的环境保证了两汉文明的纯粹性,才以此为根基派生出繁荣的中华文明。”李云涛内心渴望纯净,却明白身处当下的生活环境,想要忠实地继承传统并非易事。所以,这个无拘无束的青年画家身上,也不时流露出一丝忧郁。“画家很多时候是忧郁的,因为自己要建一座心灵桃源,不断地在现实和想象间游荡,不断警示自己哪个才是真实的。”想要绘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就更要敏感体悟,花开花落、鱼跃鸟翔,时常被感动的同时,情绪波动也成自然。

  也许,这样的研修态度在旁人看来是自寻烦恼,但李云涛却自得其乐。正如他主张的“兴趣与灵魂”,兴趣支持他伏案创作、享受绘画,灵魂促使他摒弃杂念、寻求突破。

  学养之下真性情

  “书痴者文必工,艺痴者技必良。”自本科起,李云涛就对花鸟画情有独钟,研究生时期更是投师霍春阳门下心无旁骛地钻研花鸟画。“花鸟画是在中国画里最易学难精的,其中时代感尤难体现。”李云涛明白,“师古”和“泥古”的差别,就藏在这微妙的时代感中,而花鸟虫鱼千百年来不甚变化的外形,正成为体现时代感的瓶颈。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,李云涛也正在积极探求解决之道。

  “传统就像海洋,最适合自己的、适合当代的因素需要主动寻找。”李云涛认为继承应该“精挑细选”,不必做前人墨奴。他十分赞赏现代画家郭味蕖先生的观点。

  20世纪的中国新旧社会交替,郭先生摒弃了旧时代画家对自然景物消极、赏玩的态度,在作品中大胆表达着与时代高度吻合的情调气氛。李云涛更是把郭先生的代表作《惊雷》《绿天》推崇为典范,“这样主题鲜明的画最能体现时代特色,花鸟画也可以有这些,只是表现得更含蓄”。

  花鸟画既然在表意方面含蓄委婉,那么情趣就尤为重要。李云涛笔下的花鸟,大多天趣飞动、栩栩如生。“我对花鸟画的理解是满纸生机,但这不是最高级的,未来还是要更平淡。”虽然鲜活生动并非最终目标,但李云涛绝不绕过它妄走捷径。

  传统道家哲学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的道理深刻影响着这位青年画家。所以,在造型构图上,李云涛亦遵循由繁入简的规律。“我的观念是剑走偏锋,然后归复中正。”最近李云涛希望借鉴西画中程式感的绘画方式表达中国传统味道,他认为艺术本身很多元素是不冲突的,借助西画体系可从多方面培养绘画的整体意识。

  从承袭传统到探索新知,李云涛从未停止积累,因为最宝贵的灵感需要高超的笔墨技法做支撑。“画家常会有感动,但若没有学养的支撑,在落笔的一瞬间,灵感也会灰飞烟灭。”李云涛直言不愿做方仲永,平白荒废了自己的兴趣和天分,最终江郎才尽。

  无限延展可能性

  虽然在治学上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净土,但对于市场、利益这些敏感问题,李云涛也有不少自己的思考。“市场对一个画家的捧杀是非常可怕的。”李云涛敏感体察到市场的弊端:“画商不希望你变,因为你一变,就会影响他的市场。”

  回顾历史,赫赫有名的八大山人最终竟穷困而死,但他的巅峰成就也得益于那时纯粹的文化环境。“早知不入时人眼,多买胭脂画牡丹。”古人尚有这样的牢骚,可见当代画家更是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苛考验。“理想中的市场和现实总是不太一样,曾经还有各领域的学术性展览,而今商展为主,投资方掌握主动权。”李云涛叹惋当今的书画市场不尽如人意,但他也并未完全否定市场,“对于市场,最多是一种妥协吧,不能完全投诚。”彻底的叛逆未必是最佳选择,李云涛选择端正自己的态度,鼓励自己感化他人。

  虽然在不断反省中逐渐走出困惑,但李云涛的担忧还未停止,他发现不少学生刚踏出校门就开始追逐市场。“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尚浅,一味地跟着别人走,画商会在你还没有体现出价值的时候就抛弃你。”所以,李云涛在从教的几年里,一直坚持鼓励学生“师古”,先入为主地汲取最原始的优质营养,自主鉴别后人对传统的理解,再大胆表现出自己的思考感悟,他希望自己“封闭-思考-交流”的治学方式能让更多学生受益。


  从治学到教学,李云涛不断地怀疑和尝试,他认为这是在无限延展自己的“可能性”。“绘画一定要‘眼高手低’,有的想法未必能表现出来,但拒绝思考就连可能性也不存在。”李云涛心中,艺术是多元的,对未来的规划也不拘泥于形式。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:“当灵魂说话的时候,说话的已经不是灵魂了。”李云涛深知物极必反的道理:“当你追求的东西那么具体的时候,那已经不是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了。”所以,时而严谨苛刻,时而信马由缰,功过皆为暂时,李云涛的艺术生命正泰然自若地自由成长。

  转载自网络,作者:王若蛟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不代表本站观点